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    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介
  • 事业部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征稿通知
  • 网上书城
  • 读者服务部
  • 新书征订
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新书征订

    《针灸穴名解析》

    发布时间:2020-10-03 16:47:00 点击:

    【内容提要】

          腧穴的命名,结合了古人对腧穴的分布特点、主治作用等。理解腧穴名称的原本涵义,是掌握针灸腧穴经典理论的金钥匙。本书作者欧阳八四教授参阅古今诸多医家对腧穴命名的论述,以十四经经穴为条线,结合自己数十年针灸实践经验,每穴按照异名、穴源、定位、穴性、主治、释名、文献辑要等进行阐述,互为印证,以冀概述腧穴命名全貌。着力于“释名”论述,以成一家之言。


    【作者简介】




    欧阳八四


         主任中医师,教授,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,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理论与文献研究部主任,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,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,中国针灸学会小儿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临床分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、耳针分会副主任委员,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医学流派分会常务委员、世界中医联合会文献与流派研究分会常务委员。

          欧阳八四主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,总结出“经络病以局部取穴为主,脏腑病以远道取穴为主”的针灸辨证取穴的应用规律,强调针灸治病的精髓在于对人体阴阳气血的调整作用。擅长针灸治疗神经系统、骨关节系统和风湿免疫系统等疾病,以及针灸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。近年来致力于吴门医派学术的整理和研究,探索中医学术流派的推陈出新思路。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,出版专著15部。




    《针灸穴名解析》后记


           曾读丹波元简《医賸》,录有两起“一字误”案,其一为“鬾”、“魃”之误。“鬾”、“魃”字形相似,其义相差甚远。“鬾”在《说文》中释为“鬼服也。一曰小儿鬼”,古人将哺乳期间乳儿营养不良者称之为“鬾病”(亦称为“继病”)。“魃”《说文》中释为“旱鬼也”,指旱神。《医賸》引《书影》言:“今中土大旱,辄谣传某产妇产旱魃,聚众捽妇,用水浇之,名曰浇旱魃。”“旱魃”当为“鬾病”之转传讹变,一字之讹,致使产妇受荼毒之苦。汉字因字形相似而产生的讹化,在古籍中并非偶见。如“市”与“巿”、“痉”与“痓”之争,“饧”(古时写作“餳”)与“锡”之误之类。然而更多的文字本身的文变义易,使得古今一些字义大为不同。

           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,使人类能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。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,鲁迅先生颇为精辟地说:“汉字有三美。意美以感心,一也;音美以感耳,二也;形美以感目,三也。”就字形而言,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。”(·许慎《〈说文解字〉叙》)无论是“单体”的“文”,还是“合体”的“字”,字形均是文字的外在形式,音、义才是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在因素。

          “六书说”被认为是传统的汉字结构理论。“六书”一词首见于周礼·地官》,西汉时期刘歆在《七略》中释“六书”为“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,造字之本也”。东汉许慎承继刘歆的“六书”之说,“一曰指事,指事者视而可识,察而见意,上、下是也。二曰象形,象形者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,日、月是也。三曰形声,形声者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,江、河是也。四曰会意,会意者比类合谊,以见指㧑,武、信是也。五曰转注,转注者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,考、老是也。六曰假借,假借者本无其字,依声讬事,令、长是也。”

           最初的汉字,形与义是统一的,见形知义是早期汉字的显著特征,所谓“察其物形,得其文理”(唐·张怀瓘《文字论》)。随着历史的进程,文字的演变自然受到社会环境、经济发展、人文氛围等因素的影响。最为直观的演变,一是汉字从最初甲骨文、金文的“图画”模式转变为现今的“线条”模式,成为通常所说的“方块字”;二是汉字的数量在逐渐增多,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。

          然而,汉字形、音、义的演变并不同步。理论上说每个字都是对应于一个具体词义造出来的,但在使用中字义和词义程度不同地相背离了,一字多音多义、一音多字、一义多字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常态,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字的“简化律”和“可区分律”要求。

    岁月淹然,万物嬗变,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医药必然包含文化基因,对概念的界定、理论的阐述,甚至是文字的表达,都不可能以当今社会的“科学”标准来要求。此一时,彼一时,时代的不同,古今思维方式、立论基础、语言习惯的差异,以及文字本身的文变义易等,形成了对传统医学理解的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现象。

           探索传统医学概念的原本含义,把握理论的发展脉络,自然需要还原概念、理论等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,尤其是文字在当时语境中的“原始”内涵。例如,“低”在汉朝以前只表示“头向下垂”,即现代汉语中的“低头”之意,而汉朝以后,“低”才有了表示和“高”相反的意思,包括“低矮”、“低下”、“低声”等文义。不理解这种文字字义的变化,就很难准确把握古人文字所表达的“原始”蕴意。

           腧穴作为针灸治病的施术部位,自然涉及命名问题。《论语》有言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行”,中国古代社会对事物命名的重视,基本要求是“名”“实”相符,腧穴的命名自然也遵循这样的法则。腧穴名称的确立大都是晋代及其以前,其标志就是皇甫谧《针灸甲乙经》所整理、归纳确立的349个经穴名称。“气穴所发,各有处名”,“凡诸孔穴,名不徒设,皆有深意”。探析古人对腧穴的命名,不难发现其取义非常广泛,可谓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上观天文,下察地理,中通人事,既结合了古人对腧穴的分布特点、主治作用等,又应用了当时社会各个学科的发展成就,从而赋予腧穴特定名称。

           理解腧穴名称的原本涵义,是掌握针灸腧穴经典理论的金钥匙。编撰《针灸穴名解析》是笔者多年来的愿望,然而穴名涵义深邃,解析不易,除了解字释词外,还需要多方考证,还原古人当时对事物的认识水平。笔者参阅古今诸多医家对腧穴命名的论述,以十四经经穴为条线,每穴按照异名、穴源、定位、穴性、主治、释名、文献辑要等进行阐述,互为印证,以冀概述腧穴命名全貌。着力于“释名”论述,以成一家之言。

          是书既成,剞劂在即,感谢妻子兼同行高洁主任给予的鼎力相助,从大部分书稿的文字录入到全书框架的确立,从每个腧穴的斟字酌句到原始文献的校正,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,却执意不加署名,敬意难以言表。感谢同事周曼、张晖、孙柳以及研究生徐长庆、刘莹等,对文献的查证、书稿的校对等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再有,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苏州市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—民生科技(应用基础研究—医疗卫生)相关课题的经费支持,感谢至极。
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欧阳八四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9年12月


    征订热线:(0311)85245606







      文章评论
      内容:
      验证码:
      关于我们 | 征稿通知 | 读者服务部 | 联系我们

      中医古籍出版社 版权所有

      京ICP备16038202号